现在时间是:2020-4-22 9:26:07 |
天气: |
||
●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文化自信提供的基础,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当然需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创造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关于文化自信,习总提出这样几个重要论断:一是“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三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这些论断蕴含的深意,学者们从文化自信的内涵、径、意义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但是关于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文化自信是我们追求达到的应然状态还是当下的实然状态、文化自信中文化的性质等问题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对此做更深入、更透彻、更清晰的阐述,以达到厘清思想、释疑解惑的目的。 谈论文化自信,常见的一种倾向是就文化谈文化,似乎只要通过发展繁荣文化就能重建文化自信,实则不然。文化自信的重建和提振从来不单独是文化领域的问题,它和民族复兴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习总多次指出:“一个没有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很难说实现了民族复兴。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条件,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反过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文化自信提供的基础。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首先,从民族的界定来讲,文化学意义上的民族定义比人种学、地域学意义上的界定更有解释力。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生活和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人种和地域特征来界定民族非常具有局限性,而从文化学来定义民族局限性最小。如此,民族可以界定为共享一种文化的人类共同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其次,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文化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结构决定的,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塑造并决定文化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但是,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对经济基础和结构产生能动反作用。唯物史观为我们正确理解文化及其在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点。其一,文化对民族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但此种作用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之下的作用,是有限的、被决定的,是第二位的。并且,那些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文化、心态的观点既不正确也不全面,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剥削逻辑才是导致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制约其发展的“真因”。那些将文化自信与否只归因于文化本身的观点是不全面的,陷入了文化决的思想窠臼。其二,文化对民族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不单独起作用,文化只有在与经济和的相互作用中,与经济、、军事实力相结合,才能彰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软力量”。如此,我们才能解释,孔子学院为何在今天能够风靡世界、全球开花?那是因为“孔子”背后有一个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强大中国。由此可见,文化自信与否的确不简单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与民族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 再次,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文化心态的转变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心态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密切关联。习总曾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可以说,近二百年来国人被边缘、被、被殖民的文化自卑心态伴随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复兴崛起逐渐褪去,国人正在重新找回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正处于重建和提升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尚未完成。习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从文化角度讲,中华民族也最有理由自信。我们拥有文化自信的理由很充分,其一,中华民族拥有五任雪案件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是世界现存的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之一,这是我们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其二,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伟大飞跃,中国道的成功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之的意义,证明涵养中华民族和中国道的中国文化是伟大的。习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条道的选择既是选择,同时也是文化选择。其三,现时代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时并存的时代,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需要人类携手共进、群策群力。中国文化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应对人类危机时显示出的价值、贡献出的智慧和方案,使我们有理由信任这种文化。 但是,有理由拥有文化自信与是否达到文化自信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有理由信任自己的文化却并未完全达到文化自信的状态。这种不自信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过度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打着“文化复兴”的旗号,掀起所谓的“尊孔读经热”。这种形式上的文化繁荣往往是虚假繁荣,并不能显示出国民的文化自信,反而折射出一种文化自负心态,连带而来的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文化自大、文化自负其实是文化自卑的一种反拨,只不过文化自负是盲目排外,文化自卑是贬低,二者指向不同却殊途同归,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在理论构建上,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未充分树立,那种奉理论为圭臬,拿的理论评价中国道的“中心论”尚未。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把评价鞋子是否适合脚的话语权拱手相让,的确是相当严重的文化不自信。这也进一步凸显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有理由、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为何却未达到充分的文化自信?那是因为我们尚未达到文化自觉。关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所应遵循的方原则,冯友兰先生提出“抽象继承法”,同志提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习总提出“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实际上都涉及如何判断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属于精华、哪些属于糟粕,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摒弃、哪些需要、哪些需要发展的标准问题。实现文化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要。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我们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孝”的,但是“孝”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如今已经过时,如果再刻板地遵循无疑是“愚孝”。 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觉以外,我们对外来文化、对文化发展规律也要有自觉。要认识到文化多样存在和多样发展是文化存在的本来样态,正如生物多样存在有利于优化一样,文化多样存在是保持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能为人类应对危机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选择。要认识到文化是在冲突与融合、多元与一元、时代性与民族性、趋同与趋异的张力中发展的。在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有认识、对外来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拥有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才能达至费孝通先生预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发展格局。 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对什么性质的文化具有自信?目前来看,似乎存在一种,以为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首先,从理论逻辑上讲,文化自信是在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定语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理应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文化自信当然不能仅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创造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次,从实践逻辑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推进的目的是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要搞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主题词,也是我国、经济、文化的核心定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实践逻辑,也能看出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自信。 不管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还是从实践逻辑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并列的文化,其性质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如此才能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属性保持内在一致,体现文化决定于经济、的从属地位,并进而对经济、产生能动反作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总将其本质概括为追求、标识和力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力量”“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应该明确,认为文化自信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一种片面认识,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当然需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创造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不能犯文化主义错误,不能让那些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和人民幸福英勇奋斗的英烈们既流血又流泪,不能让那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各个历史时期敢为人先、奋勇争先、开风气之先的苦干家、实干家、硬干家被嘲弄、受讥讽,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有文化、有纪律的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对这种最有前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理应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