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2018-7-23 23:51:56
天气: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景点介绍 > 正文

古奥藏幽雅 青城山殿宇的建筑艺术_四川景点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4-10-10 19:24:40 人气: 标签:四川景点

  青城山的古建筑,以宫观居多。这些建筑大都自然,在清幽和地势险绝处建造,且布局灵活,不严格贯穿的中轴线。它们讲究在隐、藏、幽、奇上用功夫,融入自然,与周围的大自然浑然一体。它们结合地势,汲取古代男方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构架,用台、吊、挑、跌、梭、披、叠等方式,朴实幽致,大方自然,给人以家居顿住的亲切感。

  青城山中国多有传统的“风水术”,选址注态,风水经典《宅经》亦被收入典籍《道藏》。青城山的古建筑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建于半山腰的天师洞,背靠混元顶,左傍青龙岗,右临黑虎塘,前方地势开阔,远处有三狮六凤,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兽式”布局;方位东向略偏北,正对气口;山有来脉,水有活源,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营建者又善于以建筑小品和自然景物的结合,组织空间,控制视野,形成导游线,使十分清幽的山谷变成精采的园林空间,把天然景物烘染得很有特色。天师洞的外山门“五洞天”,更是集中了青城山建筑的精华,从山门外到接仙桥,步步引人入胜。内山门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通过长长的石阶贯入依山而立的建筑群,使两层建筑在立面上出四级多层的壮观景象。

  青城山 上清宫青城山宫观建筑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神殿、斋堂、客舍、林园四个主要部分。

  神殿是道观的主题建筑和中心,以天师洞的三清殿最具代表性。三清殿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坐西向东,横列五间,高大阔宽,气势恢宏。殿上共有大石柱28根,皆以石狮等猛兽为石雕底座;上空开一八角方行藻井,通风透光,即使人产生无极的畏敬心情,又全无压抑之感,十分奇特。殿檐前有12级垂带踏道,两旁有石栏顺护,上刻“天籁婴灵”群雕,排列有致,与内山门及东斋堂、西客堂形成庄严雄伟的四合院。院中还刻有太极图及十二生肖图,象征道生、道法自然的思想。斋堂,位居大殿左侧,集书画、联额、诗词、雕刻为一体。客舍,处于僻静处单独设院,一般居大殿右侧,以接待客人。园林,因地制宜,多以“幽”、“奥”取胜。它们采取引景、设景、取景等造园手法,既出奇制胜,又与山林融为一体。如常道观的西客堂,便是采取上述造园三部曲的典范。它先在入口出用青石雕刻栏杆设计大院小园,两旁种植公孙桔、山茶花等职务,红绿相间,苔痕上阶,将客人从庙堂引入山林。客堂前后厅之间,有一小天井,地势仄逼,建造者便随势堆起石山,上植青城山特有的山海棠、兰草、随手香等花草,点缀风景,补残连缺,再配以若干楹联匾额,更增添不少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思接天外。后客厅名为别一洞天,设计为形吊脚式楼,既寓舍道意,又巧夺天工;厅房用环形透景花窗,窗外回廊环护,开轩临四野,纵目望远山,山水画卷,尽现眼前,真不愧为“三景”手法之妙用。

  青城山 常道观青城山的亭、阁、桥、廊、牌坊等建筑,共有一百多座,在游山道上。这些建筑,大部分为天然树枝皮亭,保持着原始树木的天然形状和色泽;部分为小青瓦屋面、木穿逗式。它们与周围山林和谐搭配,使青城山显得更加古朴幽静,意味深长。它们立孤峰,屹危岩,跨断涧,临清溪,形成意趣不同的各种景点,显示出青城山古式亭阁的特有魅力。

  亭阁的形状,随景而异,看似随手而成,实则颇多考究。有随山转折而成的三角亭——怡乐樔,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有被山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弯曲而成弧形的凝翠桥,等等。每座亭阁都取有名称,配有楹联,有人驻足歇息之时,仰首欣赏山景联额,更觉兴味无穷,心旷神怡。除上述所列举的亭阁外,青城山前、后处较为著名的,还有阁、迎师亭、缘云阁、水心亭、雨亭、翠光亭、天然阁、引听寒亭、清虚阁、观日亭、圣灯亭、壮观台、揽月廊、四望观、卧云亭、飞仙亭、禅师台、金鞭亭、台、摩崖亭、寻仙阁、梅竹亭、又一村坊、奇藤关、水晶亭、五龙沟坊、綄花亭、虎啸亭、飞泉沟坊,等等。

  建福宫青城山的特色,前人有识之士以“幽”字概括,可谓神来之笔,十分贴切、精炼,青城山遂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称,与峨眉、剑阁、三峡并列为蜀之山水四绝并兼具雄、奇、秀、幽四大特色于一体。从自然景观看,青城山山幽、水幽、林幽;从人文景观看,青城山亭幽、桥幽、幽。游人至此,无不为青城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高度和谐统一而惊叹,深为青城山的幽雅景致和文化所折服。

  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为青城山以“天下幽”而闻名增添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人在景观建筑艺术的借鉴和创造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启迪。

  文by都江堰旅游门户网 图整理来自网络

  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四川人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巴蜀文化,它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四川广汉发掘出三星堆遗址,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逐步...【更多简介】

延伸内容: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