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2018-7-23 23:54:57 |
天气: |
||
2014年正值川藏、青藏公建成通车60周年,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启动了“川藏青藏公60周年”大型融合集成系列报道。60年前,川藏公把和祖国连接在了一起,6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出发,历时8天,行程2000余公里,途经汶川、马尔康、炉霍、甘孜、德格……去体验川藏北线的变迁,去感受建设者和养护者在这条上谱写的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提起川藏,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川藏南线,即国道318线,因途相对较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进藏多行南线。川藏北线则从成都开始,沿着国道317线一北上,经阿坝州、甘孜州,从德格岗托大桥跨金沙江进入。北线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2000多名军民为此付出了生命。 诞生奇迹 地震极重灾区高速畅 从成都到汶川,一向西,城市高楼渐行渐远,经成灌高速转都汶高速一疾驰,进入了阿坝州汶川县。 提起汶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5·12”地震,随之而来的联想便是泥泞、险峻、狭窄、拥堵的山区公。 “汶川是成都通向九寨沟的必经之,以前的317国道是双向单车道,大部分是搓板,开起来人仰马翻。”有着30年驾龄的司机李宏兵告诉记者,以前国道基本上是限速30公里/小时。 然而,与2008年地震时相比,我们此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车辆疾驰在被喻为“震中生命线”的映汶高速上,双向四车道的沥青混凝土面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风驰电掣的车辆穿梭不停。映汶高速就像条蜿蜒绵延的绸带,在高山峡谷中逶迤前行。从成都出发,一个半小时轻松车程,美丽的新汶川已在眼前。映汶高速给行车带来的舒适感让人怎么也不愿相信六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废墟。据当地人介绍,灾后重建让“汶川前进了20年”。 全长48公里多的映汶高速公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仅用三年多时间,于2012年11月建成通车。它是世界首条特大地震发生后,在高山峡谷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和余震及地质、山害频发的极重灾区,用最快时间建成的高速公。 为提高映汶高速公抗自然灾害能力,全线多处段采用顺河高架、半半桥和隧道等通过,23次往返跨越岷江。共有桥梁39座11.3公里、隧道9座25.5公里,桥隧总长达到36.8公里,占全总长的76.3%。 一走来,穿过映秀隧道,洞顶两排白色LED照让驾驶员和乘客眼睛觉得格外舒服。原来,隧道内设计了多种标志,采用LED节能灯。为避免“黑洞白洞”效应,行车舒适性,洞内进行了许多人性化设计:洞口至洞内,节能灯分别为65瓦至36瓦、27瓦,便于眼睛逐步适应亮暗变化。 从土、碎石、柏油再到高速公。映汶高速的贯通,带动了沿线的田园风光旅游、民族特色旅游、农家乐的繁荣发展,生活在道两边的百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桃坪羌寨的导游尔玛依娜告诉记者,以前不通的时候水果卖不出去,现在很多水果商来果园收购,一棵树的收益就达到上万元。有的家庭光是卖“车厘子”的收入就达到十万元以上。 护世家 用青春传承生生不息的养护 从汶川到马尔康,一坦途。 国道317线汶川到马尔康是如今川藏北线成都至那曲公的起始段,也是四川省公网络规划的重要骨架之一。2008年12月,汶马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开工建设,2011年8月建设完成。重建后的汶马为双向二车道,设计时速为40公里至60公里。现在,从成都出发,驾车5小时便可到达马尔康,以前则需要两天。 在汶川到马尔康的上,我们看到几株古老挺拔的高山白杨树,树高40余米,呈一字排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军树”。1935年7月,、、等率领红军长征过此地,曾在这几株高山白杨树上栓过战马。据了解,在修建川藏北线汶川到马尔康段的时候,为了充分这些树,建设单位对线进行了微调。整个汶马段,有一百多棵这样的古树被下来。 在理县薛城养护站,我们见到了正在工作中的李久福、李文龙父子。他们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护父子兵”。 父亲李久福已近60岁,是接父亲的班,在道班工作了20多年。儿子李文龙201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养护站与父亲一同从事护工作。 薛城养护站共辖9公里道,父子二人平时每天都要来回走十多公里清扫肩、清理垃圾、填补地面和清理塌方。 李文龙说,两三岁的时候,家里没人带,他就跟着父亲到这条上来。父亲干活,他就坐在一边玩儿。那时候全是土,况很差,一下雨,面就出现很多坑凼,他就跟着父亲去填坑。 “爷爷和父亲一直在这条上养,自己从小就在这条上长大,有了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所以我对这条的感情很深。”当记者问他,这儿条件不好,想过放弃没有时,他爽朗地笑着摇头说:“相信以后会好的,毕竟公养护事业总要有人来干,父亲那一辈快退休了,需要我们新鲜血液加进来。” 儿子接过父亲手中的养工具,传递的不仅是一份公养护职业,更是传承了基层交通人艰苦奋斗、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 问到对儿子有什么要求时,李久福说:“年轻人该多锻炼,为阿坝公做贡献,继续传承老一辈的养护。当年我的父亲这样要求我,现在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儿子。” 提档升级 富裕牵手高原串起幸福 国道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炉霍全境,炉霍是去藏抵青之要冲和茶马古道之重镇。 从马尔康出发前往甘孜州炉霍县,正在实施。非常颠簸,人坐在车里,感觉像骑在马上,手机信号也是时有时无。汽车扬起巨大的灰尘,挡住了前面的行车视线。即使车窗紧闭,灰尘还是无孔不入地钻进车内。甘孜州色达县翁达镇内面也是如此。一颠簸,80多公里的山足足跑了四个小时。 国道317线马尔康至俄尔雅塘段公是四川省主要干线公之一,也是昌都地区8县1区及川西北广大地区与内地联系的必经之道。为提升该线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网的整体效益和功能,国道317线马尔康至俄尔雅塘段公改建工程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项目起于马尔康县英波洛,止于阿坝州和甘孜州交界的俄尔雅塘。据介绍,国道317线马尔康至俄尔雅塘段公改建项目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共有桥梁57座、涵洞389道、隧道3座,预计于3年后完工。 9月14日,记者来到国道317线马尔康至俄尔雅塘段的二嘎里隧道,机器轰轰作响,施工人员正在作业。 据介绍,二嘎里隧道长1095米,隧道打通后就不用走的老,不仅能消除安全隐患,还能节约一公里多程。 “一通则百事兴”。国道317线和省道303线涉及炉霍县十个乡镇近四万余人的通行,使县境内主干道的交通“瓶颈”得到解决。炉霍县副县长李洪告诉记者,除了经济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地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前有钱了大家争先盖楼房,现在则买汽车搞运输,让资金滚动发展。 “现在60%的家庭都有汽车,搞运输或是做生意,乡里人均年收入能达到5000元左右。”炉霍县拖坝乡58岁的阿曲告诉记者。 国道317线色达段也正在升级,预计2015年完工。 色达境内的老折山隧道海拔4050米,由于海拔高,这里的道半年都有积雪,隧道贯通将大大提高车辆通行的安全系数。 缺氧高原 不缺的交通人 从甘孜县前往德格,要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雀儿山是国道317线进藏的必经之,山顶常年积雪,山高险、暗冰丛生,氧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年均气温不足0℃,被称作“川藏第一险”,过往司机有“冬过雀儿山,脚踩鬼门关”的说法,可谓真正的生命禁区。 在雀儿山上,诞生了一个响当当的交通人——陈德华,一个藏族养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员、原甘孜州公局雀儿山五道班班长,一个川藏线上的公灵魂。他用自己30年在雀儿山上的坚守,创造了“以为家、顽强拼搏,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陈德华,使“两”在高高的雀儿山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雀儿山藏语称为“措拉”,意为“老鹰也飞不过的山峰”。主峰6168米的雀儿山横亘在国道317线上,开车翻越雀儿山,即便天气良好也需要1个多小时 在车辆翻越雀儿山的过程中,我们真切体会到“川藏第一险”之险。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有的地方只有3米至4米宽,两辆越野车错车已属不易,载重货车相遇时通过的难度就更可想而知了,因此堵上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放眼望去,一的悬崖落差都在百米以上,一旦翻下去就很难有任何机会。 如今正在修建的雀儿山隧道将改变这处天险的交通情况,隧道打通后穿越雀儿山仅需要10分钟左右。据悉,雀儿山隧道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设计长度7079米,是目前世界海拔的最高特长公隧道(洞口海拔4378米),也是国道317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预计于2017年完工。 大雪过后的雀儿山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仿若云中仙子,景色美得就像天堂。但是对在这里的施工队伍来说,天堂瞬间变成了。极冷极寒,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在呼吸都困难的地方,工人们仍然每天轮班24小时昼夜不停地开挖着隧道。 记者来到雀儿山隧道项目部,还没下车头已明显感到了胸闷、头胀、恶心,走一步一喘。在隧道内采访,明知缺氧,记者还是忍不住戴上了口罩遮挡浓厚的灰尘。在掌子面处,几名工人站在没过膝盖的浑水里正在施工,机器发出的巨大的噪音使人说话全靠吼。离掌子面不远处停着一辆由白色商务车改装成的移动氧气车,医务人员正在给一名工人吸氧。据了解,现场的工人,尤其是冬天,干不了多久就要停下来吸一会儿氧。干不动了,吸几口氧气,再接着干…… 外部条件艰苦,项目部就尽力保障职工的生活条件。职工食堂、医务室、娱乐室、洗浴室、合作社及供暖设施完善到位,尽力满足职工和作业队伍工作、生活需要。 除了高寒缺氧,雀儿山隧道还面临涌水、冻土、断层、岩爆、供风等世界级施工难题。项目全体人员一边组织施工生产,一边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总结高原隧道项目的施工管理和科研创新。初步解决了高原长大隧道供氧通风这一世界级难题。涌水、冻土、岩爆、供暖等技术难题也最终成功破解。 “我们盼着雀儿山隧道早日修通,因为每年这里都会发生交通事故,仅我认识的就有20多人在雀儿山老上丧生。”德格门扎寺寺管会副主任桑登说。 德格县县长介绍,雀儿山隧道的建设是县的“一号工程”,当地群众也极为支持,在开工的时候,很多藏区专门来献哈达,并在隧道洞口雕刻了寓意平安的吉祥符,附近的高僧也纷纷前往祈福。目前,雀儿山隧道主洞已掘进2819米,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更新,预计2017年贯通。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这是雀儿山通人的真实写照,更是川藏线交通人的坚定,他们用行动诠释着这四句箴言。“我们要建好、养好这条民族、幸福、、希望,铸造成一座永久的。” 60年了,川藏在不断缔造奇迹,创造辉煌。“一不怕苦、怕死,顽强拼搏、甘当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在这里延续、传承…… 延伸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