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2018-7-24 0:24:55 |
天气: |
||
2017岁末之际,环球旅讯特别策划了2017年终专题,为广大的旅游业者呈现本年度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传递业界专业人士观点及行业们对2018年的展望。 本期内容为环球旅讯选出的2017影响中国旅游业的十六个大事件,此为下篇。今年中国旅游业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大事,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又有何真知灼见?让我们来继续关注。 在全球民宿短租的持续热潮下,中国市场也展现蓬勃活力:途家出海,加大日本市场的布局,拆分线上和线下业务,轻装上阵,线亿美元E轮融资;小猪完成1.2亿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具有阿里背景的云峰基金,又为国内民宿格局注入了新的变数。 Airbnb以“爱彼迎”的中文名入华,计划一年将中国技术团队扩大3倍,不料随后中国区人事巨变,陷入尴尬局面;而阵痛和适应也将伴随着在大力进行海外房源拓展和运营的中国短租企业。未来的短租市场,谁将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因为特殊的经营和中国特色的互联网产业监管政策,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互联网巨头能够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具体到在线旅业,可能还有国内外投资者对于增长逻辑的不同认识等因素,这一点从优步中国的退出可以得到验证。短租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以及相关产业政策正处于转型期,而应对国内产业政策变化恰恰是“洋巨头”的短板。对于Airbnb而言,能否快速深入整个短租产业链体系,熟悉中国用户习惯,形成牢固的品牌认知将是颇具挑战的三道。 李洋:短租模式是跨界降纬打击,利用互联网工具和规模化管理将短租房以酒店价格向外销售。Airbnb进入不顺,有大的原因,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不落后,本土有强龙,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就是。也有人员的个例问题,但个例问题背后是自身对中国市场定位和重视程度。 滕德毅:中国缺乏信用体系,P2P共享经济在中国都发展乏力,更何况房子这种大件儿,房主的收入和成本许多时候是不对等的,盈利和规模扩张的因素太多。目前在做的民宿短租无疑都选择了B2P模式以加强库存掌控力和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将短租做成“类酒店”产品,逐渐蚕食酒店市场。 万旋:国外互联网公司入华基本都会受到本土企业激烈阻击,核心原因在于,他们在国外的先发优势并不能很好的为在国内经营的护城河,而国内的市场、用户习惯与国外有相当差异,所以就国内短租市场,Airbnb很难和本土企业竞争,在此领域个人看好本土企业将完胜Airbnb。Airbnb应该立足自身优势,着力于国内出境游市场,目前在出境游领域国内的短租品牌还无法和其竞争,而在境内市场方面,Airbnb可以学习Priceline的成功经验,挑选有潜力的本土短租品牌、OTA进行资本层面的合作,或许才是最佳途径。 外国公司在国内的发展一帆风顺的还真不多,真的想做好,最好还是与国内公司一起合作。而且共享这个词在国内虽然大红大紫,但是Airbnb涉及的是严控的住宿行业,虽然谈不上此不通,但肯定得抱着取经的决心;最后说一句:国内的民宿行业跟Airbnb不是一码事。 冯健琪:民宿是个复杂活儿, 即有治安等关系,又有当地经济依托等期望,这些都是与网站发展息息相关,需要适合落地当地国家的变通。这个不但对Airbnb是,同样对希望出海的途家和小猪也是一道难题。 杨青锟:关键是Airbnb提供了什么不一样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还做不到国内民宿服务商的水平,消费者肯定不买帐。从另一方面讲,虽然民宿具有个性的特点,但服务商肯定还是要找出一条标准化,连锁化和品牌化之,再走一遍连锁酒店之。 杨正:从硅谷来华的科技创业企业在华水土不服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硅谷系的产品出发点是站在视角看问题,是以用户遵守规则为基础和前提。而国内产品的出发点是屌丝、羊毛党思维,规则,满足用户灵活、易变和爱占小便宜的特点。 1月9日,微信小程序上线,各大旅游企业纷纷跟进推出自家产品。9月26日,微信团队正式对外发布了全新的“微信生态酒店”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微信支付、小程序、企业微信等产品能力,为传统酒店行业提供智能化、生态化的解决方案。同在9月份,微信又在“搜一搜”发布了旅游产品搜索入口,枪挑百度的搜索服务,抢夺移动端流量。微信携带着巨大的流量在旅游业的渗透,它还会带来什么?它还要谁? 甘圣宏:如果说携程已成为一种出行方式,微信应该是一种沟通方式继而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沟通方式来解决原OTA与酒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痛点,确实是个高招。酒店的外围渠道、预订方式大局已定,如果说有什么技术能够改变酒店的流量入口,个人认为,酒店的前台服务革新、前台岗位技术革新以及前台与客户之间的入口将会是下一场变化的源点。OTA的变革是基于外向内,而前台创新一定是基于内向外,也就是酒店前台服务与管理的内核要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所以,我们期待的“微信生态酒店”,的应该是酒店行业自己传统运营和管理方式。 蔡劲冬:谈还为时尚早,因为微信本身的社交属性还是比较根深蒂固,所以轻量级的产品和服务很难影响用户对微信的使用习惯。如果一定要从旅游的垂直行业的角度去看,除非微信为旅游社交进行了特定的场景设计,并且将产品和服务同微信本身的社交属性进行整合,才会真正产生杀手级的服务产品,那个时候说到还有一定的可能性。点评两个字:试水 作为一个国民级的超级应用,微信搭建智慧生活服务生态闭环的努力已进入收获期,钱包商城、“搜一搜”、小程序等正在被打造为这个生态的重要入口。目前为止,腾讯在泛旅游领域的深度布局(先后投资艺龙、同程旅游、滴滴出行等)已经成为支撑微信出行生态的中坚力量,而随着微信向酒店客房、景区、交通等旅游产业基础服务领域的智慧化渗透,这一体系的巨大潜能将被充分。微信旅行生态闭环体系的出现将深刻影响旅业的竞争格局,各个生态体系将取代单一企业成为竞争主体。 夏轶:因为微信本身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因此它的即时性成为在这个生态圈上的每一个成功业态的共同特性。它对于旅游业最大的改变就是将消费形态进行了改变,原来只是在本地生活类独有的消费形式,也逐步地渗透到了旅游酒店业。实时地在景区售票处门口扫微信购买门票、到酒店用微信购买客房升级,这些最终会改变旅业的定价方式与运营模式。 李洋:微信是超级入口,用好超级入口就像在搜索引擎时代优化排在首页一样。现在来看,技术工具往往最先被拥有技术的企业掌握并享受红利,传统旅游企业虽然想到了,但距离做到还有差距。 戎豪:无可否认,微信已经变成了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在线流量入口之争可以说已经结束了。新的入口之可能出在线下,小程序也好,生态酒店也罢,都是一种从线下导流到线上的手段,都是在为构建新的在线流量入口进行布局。机场、酒店、景区乃至旅游门店等,将成为下一阶段各大OTA需要争夺的新的战场。 微信的巨大流量会给旅业带来什么?思考了一分钟,我的想法是会带来流量成本的逐渐升高。至于谁,从目前来说还没有看到端倪,可能以后会通过控制艺龙,腾讯会有更积极的动作。 杨哲:微信作为移动端的流量入口,本来就可以切入所有行业,旅游只是选项之一,倒没有显得有多特殊,谈不上改变旅游业。而且按照目前各航司的小程序实际数据,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有爆发式增长,道理很简单,入口这个东西本身和有关,一旦上的认知定了,你就是变出100个入口围着客人,他也未必会打开。微信构建的新流量入口在移动端的实际意义并没有太大,即便有也是短期的。相比之下,它所做的行业解决方案有些创新和亮点,比如登机口购保这种,做到了业界难以企及的高度,解决了实际问题,这个角度比打造行业流量入口要实际。 滕德毅:旅游即时预订场景越来越普遍,微信恰恰很适合即时消费场景,并且同时可以解决旅游过程中很多工具类需求,包括、社交、联络、支付等,微信未来会逐步使越来越多的旅游APP从用户手机上卸载,占领很多旅游创业机会。 2017年3月1日,去哪儿正式结束了它的纳斯达克历程。去哪儿从美国退市,是否代表着“群星璀璨”的“战国时代”的结束,进入到相对乏味的“寡头”时代? 而同程网络与艺龙的战略合并仍在推进中。同程与艺龙的“爱恨纠缠”本身就是由来已久,再次“艺起同行”,希望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的资本故事。 事实上,携程一统江湖之后,行业又迎来了生态变化的酝酿期,其他创业者的机会真的来了吗?整合将继续成为行业的主旋律吗? 蔡劲冬:中国的OTA市场只是在市场份额的角度呈现出稳定的局面,但是从行业整体布局和细分上,还处在相当动态的局面。移动,个性化仍旧是撬动这个行业的利器,尤其是如果依托在了AI的新技术上,将会有资本和用户两个方面的力量进行驱动,会出现新的格局,简单的合并和整合应该不会在近几年发生,多元化的发展反而会在今后的几年里。点评两个字:多元 Henry:目前来看,国内OTA市场,无疑是携程“一骑绝尘”。但这不过是黎明前的,已经隐约可见黎明的曙光,那就是美团、飞猪和携程的三足鼎立。新的创业者并不容易进入,OTA竞争的背后,是BAT的竞争。 并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到了必须得整合的时候。比如去哪儿,上半年就被优化了20%的人;10月又通过撤点城市,三品牌合并办公,去哪儿又少了30%以上的人;再加上便利蜂的挖猎……去哪儿的战斗力不足以前的10%,如果不是携程内部的“玩美”计划,估计此时的去哪儿更惨。大位坐稳以后,市场的增长相对是平稳的,那么提升股票价值的可能性就落在了降低成本与海外发展,携程不是在这二条上走的正欢么! 李洋:OTA已经变成“传统”行业,谁能获得资本市场的助力,第二梯队的都在加速抢跑。不管是身段柔软,打上腾讯、万达和携程标签的同程,还是逐渐被边缘化但又获得微信救命流量的艺龙,都难以抵挡上市的。能整合上市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关键要看携程的了。 杨哲:一个没有资本涉足的行业是可悲,一个被资本涉足的行业也是可悲的,老大一家独大,找个老二来打,最后都烧不下去了,大家整合,重新定好游戏规则,一起赚钱,照这个样子下去循环往复,行业和资本一起躁动,谁还想着好好做一家公司,做一个产品呢?只要资本愿意进来,就说明这个行业没有死,创业的机会随时都在,关键是创业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创业吗?那么多B2VC,那么多生来就要抱大腿的,这样的创业机会又能为行业,为市场带来些多少价值呢?同样的,这样的整合即便成为主旋律,这个行业真会变得越来越好吗? 戎豪:竞争才会使得市场得到飞速发展,新的入局者往往是破局者与创新者。整个行业要想持续发展,不断的竞争与创新才是主旋律。Priceline入股美团就是最好的。 苏昱:携程实在太强大了,就其目前的产品丰富性以及客户体验来讲,已经甩出竞争者好几条街了,给其他公司或者创业者留的机会实在有限。不过,由于携程做的是全产业链,战线拉得很长。针对这个链条的某一部分,也就是某一细分市场发起,应该还是有机会的。 滨:同样模式下的整合意义不大,尤其是以战略防御为目的、以资本力量为驱动的横向整合。就像钥匙环的作用就是整合了很多钥匙,但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为了将所有钥匙一次性丢掉,多么痛的! 冯健琪:整合是各行各业的主题, 但是整合未必与行业第一永远划上等号,适合时代和客户需求依然是第一关键,且也可能是后起者的制胜法宝。 祖长生:从在线分销市场讲,如今是“携程”、“阿里飞猪”和“美团点评”三足鼎立的时代,而非携程一统了江湖。整合是必然的,只要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整合就永远会存在,况且,这三家中多数都是各大风投的地盘。 除了OTA,酒店集团也开始了大范围的并购整合,从而在面对愈加强势的OTA巨头可以拥有更强的话语权。而在中国,锦江整合铂涛和维也纳,首旅如家完成合并,华住将桔子酒店收入囊中,在经过了一番整合重组后,据Hotels数据,三家中国酒店集团在2016年皆名列全球十大酒店集团之列,并分居第五、第八和第九名。而海航酒店集团在收购了卡尔森酒店之后,也大踏步跃进到了第十一位。中国酒店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 中端酒店市场并购整合的背后,也折射出这一领域的困局。中端酒店品牌层出不穷,各品牌定位差异化是否吸引到足够的客群,是否打造了长期的盈利模式,都还不得而知,但“跑马圈地”似乎是当务之急。 甘圣宏:资本与平台双轮下的“合”,成为近几年最吸人眼球的酒店业大戏,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酒店业原先的“单”。区域品牌、单体品牌、细分市场品牌等诸多小品牌各自寻找着自己差异或立基市场。在面对客户消费升级迭代、出行与预订方式的变化、资本回报需求等演变情景之下,单一小品牌的酒店集团确实需要“抱团取暖”,以期取得“1+1>2”的效应。规模化、平台化、技术化的集团军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酒店业发展的主流模式,以取得更佳的投资回报,逐步终结散兵式作战的发展模式,这同时也会从根本上改变原先酒店低投资回报、低水平建设、低服务效率的投资运营方式。 戎豪:相较国外的酒店行业,中国的酒店行业十分年轻,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现在的“合”是一个必然的阶段。要么收购其他酒店品牌进行合并,要么就被合并。这个过程没有任何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合并之后提高整体的品牌竞争力。 一线城市卖酒店(高企的地价让酒店物业屈指可数,但凡能像点样子的酒店,一线城市生意都好,从快捷到星级,从民宿到公寓);二线城市卖,有好的地段,好的楼,不管什么品牌拿下,都赚钱;三线城市卖品牌,对于品牌的追逐在下面的城市目前还是主流价值;四五线城市卖管理,小市场内长期缺乏好的服务品质,品牌酒店高品质的服务与管理,一旦进驻,就能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千帆出海不如航母出巡,合的利大于弊;未来国内区域市场,可能还会存在更多的合并行为。 杨青锟:根本的收益还是由需求端决定,目前酒店越建越多,民宿越来越多,需求可能没有同步,造成收益持续摊薄。因此一些连锁酒店的效率更高,那么另一些都更差,如果所有的酒店都加入了连锁,那么就跟都不加入连锁没啥区别。 杨正:互联网行业没有第二,赢者通吃是必然,否则大家都吃不饱。这就是“齐夫定律”,如果你是第二,你将什么都不是。所以,这就是未来同类OTA包括APP必然的结局。 冯健琪:品牌后续的相互竞争会成为下一场的好戏,但是对单体酒店而言,绝对是一场严峻的战斗,是否能够躲过品牌酒店的合力围剿。 祖长生:先做大,再做强,似乎是不可被撼动的真理;“合”这一主旋律是否应该放声高歌,就要看这一“真理”是否是线. OTA大举进攻线下门店,与旅行社短兵相接,门店盈利难题如何破解? 在线上流量红利已尽,向线下市场进军已经成了众多互联网巨头的选择,OTA巨头们也不例外。携程通过加盟门店模式启动了强大的线月份,携程旅游、旅游百事通、悠程去哪儿三大品牌的门店数量,已超过6000家,覆盖了除新疆、、东三省之外,全国200多个一二三四线城市。而与此同时,同程、途牛的线下直营门店则在收缩,在旅行社市场已经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线下门店的盈利模式和运营体系的构建对于OTA仍是长期的挑战。 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电子商务行业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点,“线上+线下+物流”成为各大巨头的转型方向,在线旅游也不例外。 就当前的趋势来看,“线上+线下+体验”已经成为整个在线旅业的转型方向,这也是各家加速布局线下门店的根本原因。对于OTA而言,布局线下最根本的是如何将自己的线上优势赋能线下,大幅提升线下业务的经营效率,同时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协同,将线上的大数据和线下的服务有机结合,这将是一个颇具挑战的变革。 张力:OTA走到线下,重点在于对门店的调结构和提效率。调结构包 括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线下门店几乎只有跟团游产品的结构,注入行,目的地旅游,单品以及定制产品;调整客源结构,让行客人,年轻客人进入门店,改变门店客源集中在跟团游和老年人的局面。提效率主要是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并把OTA的数据优势嫁接到线下,使得门店在营销效率大幅提高。但是要做到位还需要OTA更多了解线下门店运营规则和场景,尽快实现融合。 OTA开门店盈利难是基因决定的,线上消费是OTA用户主要特征,APP做的越好越不需要到店服务,线上收客线下服务的逻辑经不起推敲。门店的客群主要是周围社区和企业客户,辐射范围有限,这类客群OTA使用率相对较低,习惯了被邻近某旅行社服务,换品牌消费动力不足,这是OTA门店获新客和线量不足的根本原因。综上两点,OTA线下门店还能开多久,打个问号。 OTA进入线下是必然之举,因为线上的流量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而线下旅行社积累了大量的用户,通过开店方式将更多的线下用户洗到线上,同时,进行市场洗牌,挤垮众多小旅行社门店。为了快速扩张线下线下市场,OTA必须在前期大力扶植门店,并给予不同于线上的优惠政策和红利(甚至会将线上用户导流到线下门店成交),以帮助加盟者在范围内站稳脚跟。然而一旦市场整合完毕,区域内再无竞争对手时,自然要‘合理竞争,末位淘汰’,先扩张,吞并小旅行社门店,然后再逐步裁减,最后实现无门店销售,将成本控制到最低。 门店是为了获取流量,因为还有很大一批不习惯互联网消费的人,但他们旅游。问题是,门店早已有之,新打造的门店,能否带来新的生态,需要进行创新。提前下结论和说三道四都不如虚心对待为好,因为办门店都是企业,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买卖没人干。 在在线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单纯讨论线下旅游门店能够带来多少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苹果公司已经证明了,线下的实体店是展示企业品牌,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就能进行服务体验的入口。如何通过线验店门店,树立品牌形象或许是当前旅行社与OTA真正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线上拓新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流量下沉是必然的,但是不是长久的,可能现在不好评估,就我个人的看法,线下运营,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除了退休的老年人市场,不能在网上操作的客户已经越来越少了。旅业的门店与其他行业的门店区别还是蛮大的。由于当今物流配送的高速发展,门店存在价值只有咨询沟通。而这种咨询沟通的附加值能否抵消人员及门店运营成本就是门店盈利与否的关键。当人员能力经验不足时,提供的附加值少,门店失败。当人员能力经验强时,人力成本上升,如果销售的是常规产品,利润不足覆盖成本,则同样失败。只有在人员能力经验强,而产品利润足够高,才可能成功。那么,OTA的大多是标准化,规模化产品是否能有足够的利润呢?这就是开这把锁的钥匙。 其一:OTA的门店到底和传统旅行社有什么差异,是产品更加丰富?还是体验更加好?起码这两点没有体现。其二:如何让加盟店盈利?OTA在这一过程中为加盟店带来了什么?进店客流??还是利润率? 其三:OTA和加盟店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是OTA为线下导流,一起分成?还是线下客源沉淀到线上共享?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是希望理清一个问题:OTA做这事的初衷是什么?加盟的初衷又是什么?假如OTA做这事的初衷是进一步渗透线下链条,以夷制夷,旅行社应该坚定的say no,毕竟机票代理的累累白骨未寒。同样基于这种假设,OTA的线下门店之本身就是伪命题,除非有充足的理由和决心重仓直营店或者大规模线下收购,否则一边缩门店,一边说大举布局线下的说法很可笑,也几乎找不到任何门店能盈利的可能。 OTA对于线下门店的期待是对于其服务的延伸和覆盖,加盟商对于品牌OTA门店的期待是由于品牌的原因,能带来更多的生意。但是否真的能各取所需?就像酒店加盟一样,经济型酒店加盟能够获得中央50%的业务支持已经很好了,剩下的生意还是要自己做,如果做得好品牌要求的服务标准都没问题;如果做不好,加盟商哪里还有心思执行品牌服务标准? 这年头似乎只要是挂上了互联网三个字就是高大上,就是资本和创业的宠儿。但是,当线上“搜做阻力”与线下“阻力”趋同之时, “电商向下、实体向上”必然是殊途同归。沉气做一个小而美的实体门店有什么不好呢? 滨:这个事儿看不明白,不过和在成都做旅行社门店挂靠的朋友闲聊,他们普遍有些担心:担心他们未来会像一线城市线下门店一样逐步消失,这个是趋势;担心现有客群的年龄结构不足以支撑长期价值,现在客户年纪普遍偏大;担心自己有朝一日像OTA平台化初期的电商一样,完成历史后被无情抛弃,沦为药渣。14. 旅游地产风起云涌,文化小镇大干快上,但未来盈利的道真的那么清晰吗? 恒大投资1600亿在海南建设综合景区海花岛,复星下注三亚高端主题度假酒店亚特兰蒂斯,金典集团在三亚和青岛开业超大规模度假酒店红树林,中国旅游地产的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旅游景区的盈利情况远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美好。数据显示,18家A股上市的旅游景区公司2017第三季度业绩报告里,有近40%的公司净利下滑。万达商业出售13个文旅项目的股权,首富套现离场也给仍在狂热追求旅游地产的投资人们敲响了警钟。而在另一方面,在各地的投资机器推动下,一个个旅游小镇正在大干快上,文化与旅游的天作之合似乎是那么完美,但产品差异化如何体现,客源在哪里,如何赚钱似乎已经被投资者们所遗忘。狂热过后,是不是又将留下一地鸡毛? 在房地产长效机制陆续出台的当下,旅游地产成为很多地产巨头的理想“避风港”,对此确实应粗放式扩张带来的供给过剩和结构性矛盾。 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曾兴起一股旅游地产热,锦绣中华等即为其中成功典范。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大干快上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旅游观光的低层次需求,而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复杂多样的市场需求,旅游体验对于内容的要求大幅提升,简单复制和盖房子、建园子的思已经过时,内容建设先行将是必然之选,体系化的开发建设思和全域思维自然也是必修课。 金拱门(麦当劳)其实是一家地产公司,迪斯尼其实也是一家地产公司。打造独一无二的产品或者用户体验,顺便挣钱是真理。但全世界有几家金拱门和迪斯尼。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旅游地产的泡沫有目共睹,但大家都在期待自己不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现在的商人都不傻,想当年港中旅在投了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后,旁边的华侨城住宅卖了多少钱?恒大的海花岛上的住宅卖了多少钱?比周边的类似项目贵了多少钱?复星的酒店还没开业,但旁边海棠湾的别墅及住宅项目基本售罄。金典的三亚没有预期效果是因为酒店的娱乐中心当年想押宝国际旅游岛博彩业。不过先期以博彩概念预售的产权式酒店,或者按照张总的说法是股权式酒店也销售得马马虎虎了。因此现在的景区投资已经不是前几年主题公园的一窝蜂,大可不必替古人操心。 我个人看好文旅地产,尤其是自带强势IP的。文旅地产强于酒店地产的地方在于,稀缺的地段资源不再重要,因为它把自己打造成了旅游目的地,客人愿意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排除各种交通障碍而来。营销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只要精心做好策划,做好内容,做好品质,打造出吸引游客到来的各种和理由,就一定会有钱赚。这是大白话,但也是文旅地产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很多文化小镇的建立和经营市场本质,为了建小镇而建,规划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远战略,产品同质化、定位化、经营化,圈地盖楼不如青山绿水,文化小镇最缺的恰恰就是文化。 旅游地产其实是个伪命题, 它的赢利实质仍然是商业地产,民用住宅和旅游地产的商业和民用板块没有足够的人气和吸引力,那么谈不上盈利。尤其三亚,其豪华酒店的密集度,加剧了竞争,肯定离盈利更远。 文化小镇一直就没看好过,但是说到恒大的海花岛这种旅游地产项目,应该跟文化小镇这种不是一码事了,大集团在优势区域抢占景点,或者说重新打造景点,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让大集团抢占的资源越发珍惜;所以一地鸡毛是肯定的,但这是针对的小地方的古街古镇项目;大集团携巨量资金拿下以及打造的优势项目,生命力会更加长远。 旅游地产公司本来就没几个真的是打算依靠旅游业务挣钱的,从地方拿地或者拿补偿才是。投资建旅游小镇的,要么是靠地或者补偿挣钱,要么是地方买单,极少数能够真的靠业务挣钱。但是,这对于地方旅游业务发展(称全域旅游)而言无疑是有好处的:道基建、美化、地方就业、产业融合和升级等等。可以对比多年前的“要想富先修”,都是基础设施,需要建。 地产与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不同的思,王健林为什么要去旅游化,卖旅行社、卖酒店业务?本质上是因为旅游服务的回报率没有商业地产赚钱来的快,在首富的眼中,用心做十年的服务还是一年买卖地皮哪个划算?看来首富“了”,旅游业没有想象之中的高利润。特色小镇、文化小镇就是披着旅游的羊头卖着地产的狗肉。如此以来,旅游更是被资本糟蹋了。15. 外资酒店集团撤牌,背后折射出什么 上海静安希尔顿谢幕,喜来登从上海华亭宾馆撤牌,长安街W酒店巨亏……国际高端酒店品牌撤牌,这折射出市场竞争激烈之下,外资酒店集团作为品牌管理方的无奈,随着更多的本土高端酒店品牌崛起以及房地产集团纷纷成立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外资酒店集团承压,同时这也与中国酒店客源构成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品牌酒店的主要客源从30年前的境外人士变成如今的大部分为中国游客,客源的变化正在影响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和业主的选择。 国际品牌虽在部分项目上撤牌,但并未在全国形成大规模撤牌潮吧。它们在中国各地的拓展更加积极,尤其是若干年前不被看好的三四五线城市,试图布满中国每一处好的地段,其总体数量是不断增加的。它们的服务更好,管理体系更完善,全球布点更广泛,在现阶段仍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外资品牌的盲目是与当时特定的消费有关的,洋品牌的也有地方看不见的推手。随着本土品牌日渐成熟,其品质并不落后与洋品牌,文化更容易与国人找到触点,投资与运营回报也相对更合理,以连锁快捷酒店为代表的一批酒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老酒店的技术水准,一大批新兴的小型精品酒店、民宿产品让我们的客户对本土品牌酒店形成了全新的认知。虽然几家洋酒店的品牌更迭还谈不上“潮”,但本土品牌快速成长的趋势将不可避免。 看看外资管理与国内品牌管理的成本就知道了,至少有30%以上的差距;在外资管理无法更高溢价的时候,国内品牌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成本只是一方面,国人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新鲜感在下降,因此酒店的溢价能力也在下降;再加上国内品牌陪跑了这么多年,真正具备高价值高含金量的部分,也已经逐渐掌握。 从本质上看,这是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近年来,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分化明显,星级和大品牌不再是新生代消费者选择住宿服务的主要参考指标,精品度假酒店、民宿、客栈、短租公寓等非标住宿越来越受欢迎,高度标准化的星级酒店客源被分流,而华住等大型酒店集团纷纷布局中端酒店则给予了包括洋品牌在内的高星酒店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中国、中国车、中国桥、中国港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崛起是本土市场力量的体现。国内旅游业的成熟,必将迎来中国品牌的发展。我们期待不仅仅是外资撤牌,更加期待本土品牌崛起。 撤牌之后基本都换成了本土品牌,说明本土品牌正在迅速崛起并且与国际高端品牌的差距在缩小。撤牌之后换位本土品牌,不仅大大节约管理成本,也更加接地气,除了少数以外宾接待为主的酒店,多数酒店还是内宾占绝对数量。 经过这么多年的,中国人已经不再盲目洋品牌了。业主在选择管理方时,已经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这些年给我们带来先进的管理以及模式的同时,也有个别管理团队滥竽充数的现象。国内精明的业主自然要计算国际品牌的性价比,以及与自己团队管理的优劣对比。再说,目前的千禧一代可对这些国际品牌没有多少忠诚度。 国际酒店对中国市场的培育功不可没,当然现在随着中国本土酒店人才的成长,国际国内品牌酒店差距逐渐在缩小。只要差异化仍然存在,那么国际品牌仍然有不同的吸引力,只是可能吸引力不如从前。 个人觉得很多外资的管理公司还在用几十年前高高在上、我比你懂的态度在管理中国的物业,随着中国的发展,不论是消费者需求和习惯、市场的特点都已经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管理公司始终不能和业主站在一起,为业主考虑怎么赚钱,那摘牌是必然的。外资管理公司如何引入有价值的经验,再加上本地化的思维去打造一个新型的外资管理方式。16. ITB China惊艳首秀,连接中国和全球旅游业的新桥梁 2017年5月10日,由全球最大旅游展ITB Berlin联合环球旅讯主办的首届ITB China揭幕,这场聚焦中国出境游的B2B交易会吸引了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00家旅游企业、目的地、旅游机构和旅游科技服务商参展和近一万名观众参观,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旅游业的一座新桥梁。 旅游平台在整个生态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对于目前中国旅游市场的成长都会是积极和健康的因素,这个也将是中国逐渐提升国际影响力,真正能做到为全球旅业搭建平台,进行更广泛的商业合作提供很积极的推动力量。点评两个字:力量 随着中国旅游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内旅业对于国际性行业会展服务的需求迅速上升,同时,国际旅游业也非常希望有一个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市场的窗口。在此背景下,环球旅讯与ITB Berlin联合主办的首届ITB China可谓恰逢其时,未来必将成为中国旅游业界连接世界旅游市场的重要平台。 ITB就像是旅业的达沃斯,走的是精品化运营线。ITB China植根中国沃土,戒急戒躁,打造出中国特色的品牌值得期待。 相比国内市场,国外旅游市场更庞大,分类更繁杂,ITB为中国了解国外的旅游市场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给了国外旅游企业一个了解中国旅游市场的机会。通过第一届ITB China的成功举办,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的ITB China将会是一场规模更大的旅游盛会。 这一桥梁非常之重要,进一步打通了中国出境游的B2B交易的隧道,为拓展中国出境游市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旅游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编者注:囿于字数与篇幅等因素,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的点评并未全部展示,感谢他们的辛辣点评。更多评论还请继续关注环球旅讯网站的年终专题。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12月8日,环球旅讯将继续带来旅游业行业对新一年新趋势、新营销、新技术以及新公司的展望,敬请关注! 延伸相关词: 陈小艺被曝姐弟恋,倒追小伙被当保姆,陆贞传奇演员表,人鱼情未了 电视剧,莫小棋三级,保拉的诱惑,李慧珍老公,luciano rivarola,如意剧情介绍电视猫,电视剧当狗爱上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