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2018-7-24 0:05:07 |
天气: |
||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121年前,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沉没在甲午海战交战区,它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鸭绿江口西南约50公里海域,所在地曾为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时的交战海区。对于“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中心、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2013年11月、2014年4月,两次开展调查工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大东沟海战沉没战舰为重点,发现了一艘疑似清北洋水师的沉舰,由于对该沉舰的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2014年8月至10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中心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启动对“丹东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推测出沉舰体量约为1500吨左右,埋深3米左右。铁质残片所用的铁(钢)板材料为炒钢。通过大量的抽沙与测绘,已陆续确认沉舰两侧弦边、艉部、桅杆及部分沉船遗物。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等。 水下测绘图显示,舰体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探明长度从桅杆至艉部约50米,宽约9米至10米,船体外壳为铁板构造。铁板以铆钉连接,两侧舷边多因崩塌而平摊沙层中。船体外轮廓形态尚可,但船舱受战火及其他因素影响受损较大。抽沙后,填土中多见碎木板、弯曲移位的铁板,并有多处火烧迹象,这些均与史料吻合。 “丹东一号”究竟是不是“致远”舰?考古发现的机枪炮能否解开沉船之谜?随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正式启动,沉船的真实身份成为关注焦点。 1894年9月17日,中日双方海军主力曾在黄海北部海域爆发海战。此次战役,北洋水师共损失5艘战舰,其中有4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海区,分别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所率的致远舰为掩护受到猛烈的旗舰定远,毅然冲向敌军战舰,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丹东一号”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基本上为正沉状态。在沉船现场还陆续发现钢炮(主炮)、子弹、炮弹、10管格林机关炮、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 10管格林机关炮由美国人在1862年发明,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美队在1866年将其正式列入制式装备。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由金陵机器局开始大规模仿造。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陆军大规模装备了格林炮,同样安装在北洋水师的战舰上。 正是发现的机关炮,引起有关专家对“丹东一号”沉船身份的猜测,但因为没有准确表明“丹东一号”沉船的身份,围绕这个话题众说纷纭。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知名旅日学者萨苏都参与了鉴定工作。 文物局:尚无表明黄海所发现沉船是致远舰 黄海沉船系甲午海战战舰 多方指向致远舰 辽宁海域发现疑似致远舰沉船 可依稀辨出炮筒 甲午海战:北洋致远舰沉没前机关炮仍在射击 |